朝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岳文慧主治医师
从以往的病例可看出,有些人在发现颈部肿块后,常因不痛不痒而忽略了它的危害未能及时诊治,从而造成诊断治疗的延误。其实引发颈部肿物的疾病有多种,既可能为炎性疾患、恶性肿瘤,也可能为先天性和良性疾患,有相当一部分为颈部恶性转移癌,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如果颈部肿块是恶性肿瘤,一旦失去早期诊治的机会,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再去就医时,往往已属晚期,很难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即使是一些良性肿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治,也可能因为肿块长大或出现并发症,而使得治疗变得困难,甚至不能治愈。
在门诊中以颈部肿块就诊者较常见。由于颈部肿块病种繁多,治疗方式不同,这就需要临床医生进行鉴别诊断。临床经验证明,颈部肿块可按“80法则”做出初步判断。所谓80 法则,即颈部肿块患者,80%的非甲状腺肿块为肿瘤;男性颈部肿块80%为肿瘤;其中80%的颈部肿瘤为恶性;恶性肿块的80%为转移性;80%的颈部转移性肿块的原发灶来自耳鼻咽喉以及头颈部。该法则并非绝对规律,但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提示。发生的几率因年龄而异:孩童及年轻人多半是良性的炎性淋巴结肿大或先天性囊肿,但在四十岁以上的成人,肿瘤的可能性较高。一旦发现颈部有肿块,应及时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尤其要首先就诊耳鼻喉科,排除耳鼻喉咽喉头颈区域的病变。
颈部肿块通常分为三类,即炎性病变、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炎症主要有:急慢性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常规治疗为抗感染,脓肿(除外寒性脓肿)可切开引流,颈淋巴结核应注意查找肺、肠等处有无结核病灶,并以抗结核药物治疗。良性病变(包括先天性病变和良性肿瘤)主要有:甲状腺肿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淋巴管瘤、颌下腺囊肿、舌下腺囊肿、慢性颌下腺炎、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神经鞘瘤、脂肪瘤、纤维瘤、颈动脉体瘤等,多可手术切除,血管瘤可采用硬化注射、激光、冷冻等治疗。恶性肿瘤又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有:恶性淋巴瘤、涎腺恶性肿瘤、甲状腺癌、肉瘤、甲状舌管癌等。转移癌多来自鼻腔、鼻咽、口咽、喉、下咽,少数来源于肺、食管、胃等锁骨下器官。
如怀疑为恶性病变或淋巴结转移癌,反复行上气道、消化道内镜检查,原则上找到原发灶,在原发灶部位取活检,只有在反复找不到原发灶的情况下,才考虑在颈部肿块部位行细针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推断可能的原发灶,进行相应的治疗。应首先采用各种临床检查方法,包括病史特点、颈部临床触诊、鼻咽腔及喉腔内窥镜镜检检查尤为重要,多能发现原发病灶;B超及超声引导下针刺活检、CT、MRI、核素、PET及PET-CT检查也是重要检查手段。另外颈部肿块细胞学诊断和颈部肿块手术切取活检也是明确颈部肿块性质的重要手段。
对于颈部肿块应尽快就诊,尽早明确诊断,而其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极其重要一环。可对最容易发生肿瘤的深在部位如中耳、鼻腔、鼻窦、鼻咽、喉咽、喉等进行仔细检查,并能对可疑病灶取材活检,对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十分关键。